|
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推动能源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时间:2024-03-29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在能源电力行业,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作为电网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传统电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也将重塑能源电力行业的产业结构。 新型电力系统与新质生产力具有相同的底层逻辑 两者都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性。新型电力系统聚焦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突破,以技术变革为牵引,推动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形态转变。 两者都注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伴随着人才、资金、技术、设备、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两者都聚焦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相较于传统电力系统,除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基础功能外,新型电力系统的另一功能定位是引领产业升级转变,不仅带动新能源、储能、氢能等能源产业发展,也促进工业、建筑等其他行业转型升级。 两者都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构建高比例新能源消纳体系为主线,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能源电力领域绿色发展的集中体现。 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推进一个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从“技术催生、要素先行、产业为要、对接战略”这个发展路径着手。 技术催生。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其重要催生因素。新型电力系统是在数字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催生下形成的先进电力系统质态,以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构建体系完备的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体系,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形成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型电力系统创新格局。 要素先行。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和认识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去审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可以发现人才、先进装备、数据、供电质量与服务、坚强的物理网架以及灵活的数字电网等是影响新型电力系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也是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关键着力点。同时,要积极构建与新型电力系统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聚焦市场机制、价格体系、管理体制、监管模式、产业组织方式等持续深化改革。 产业为要。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新型电力系统是利用数字技术、低碳理念引领传统电网转型、产业迭代升级的集中体现,持续促进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竞相涌现。应立足能源电力行业企业的资源禀赋、科研条件、产业基础,因业施策地谋划发展先进电网技术研发与应用、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储能产业集群建设、综合能源产业集群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集群建设、电力工业软件系统六大战新产业,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着力强化企业在能源产业价值链上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 对接战略。企业战略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南方电网公司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将数字电网打造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载体,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公司向数字电网运营商、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转型的战略取向。转型数字电网运营商是把握数字时代发展机遇,拓展电网平台功能的必然选择;转型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是围绕输配电核心业务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客观要求;转型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是更好发挥行业枢纽平台辐射带动作用的主动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南网“三商”转型的取向具有战略一致性,是引领现代能源电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广州供电局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举措 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以双聘、柔性引进等方式,壮大高精尖缺科技人才队伍,构建广州供电局战略创新型人才库。依托丰富生产应用场景,在数字电网、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控制、分布式智能电网、先进储能、电碳耦合与能源经济等领域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形成一批应用型人才队伍。 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方面,以科技创新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今年计划完成南网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6千伏真空灭弧型环保GIS研发,大力推进高安全固态储氢系统、燃料电池等技术攻关,规模化推广植物油配变,试点应用配网10千伏聚丙烯绝缘电缆及片状模塑料(SMC)环境友好型产品等,建成南网国产化程度最高量子计量实验室。 在拓展劳动对象种类方面,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等战新产业布局和发展。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应用,形成能源类数据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模式。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推动广州首个市内异地配储项目落地。 在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方面,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组织模式变革,推动管理纵向扁平与横向协同。预计至今年底,输电领域将建成南网最大的无人机远方调控示范区,巡视业务机巡占比达到100%,推动人均运维线路提升至24.5公里,释放17%的一线人员投入高价值业务;变电领域实现全市432座变电站的数字化运维全覆盖,原23个巡维中心集约成为14个数字巡维中心,变电站人/站比(站均运行人数)由2013年的1.98降低至1.25,释放更多的运行人员培训转岗到检修、继保专业。配电领域完成越秀、海珠、黄埔、南沙四个区智能电房和智能台区全覆盖,区域内实现智能监测和智能巡视“机器代人”应用率80%以上。以海珠局为试点推动业务组织模式转型,6月底前实现“前台服务作战单元、中台中心支撑延伸”新模式全面运作,其他区局在下半年有序推进。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融入新型举国体制,一体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管理体系升级,积极打造实验室体系、成果转化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主题的攻坚“代表作”,探索更为灵活的科技需求、研发、转化、生产为一体的“四链”融合新模式,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能源绿色低碳方面,构建绿色能源供给保障,积极推动西藏东南部清洁能源基地送电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实现更大范围能源电力优化配置,服务能源电力生产力布局优化。构建坚强柔性电网。打造世界首个应用于城市电网互联的多端直流样板。 广州供电局关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下一步思考 系统研究能源电力领域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循环协同发展。深化能源电力领域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能源电力系统要素多、技术广、链条长,立足其特点,总结实践经验,基于新质生产力基础理论,系统研究能源电力领域的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跃升的内在机理,加快形成专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贯通起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强化价值创造,缩短纵向链条、强化横向协同,提高企业治理效能;构建现代经营管理体系,提高经营业绩考核导向性精准性,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做强做优主业,建设数字电网,驱动业务模式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强化人才聚合,推动市场化经营,培养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品牌建设窗口,做实品牌价值底蕴,强化品牌运营。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步有序推动能源电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关键载体,推动智能配用电设备、环保型变压器等应用,促进电网装备升级改造,推动能源电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数字电网、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等技术、装备水平,构建网内完全自主可控的“电鸿”电力物联生态系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竞争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新型储能、氢能等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南方电网报)
|